电影评论文本分类-tensorflow入门
来源于网络电影数据库(Internet Movie Database)的 IMDB 数据集(IMDB dataset),
其包含 50,000 条影评文本。从该数据集切割出的25,000条评论用作训练,另外 25,000 条用作测试。
训练集与测试集是平衡的(balanced),意味着它们包含相等数量的积极和消极评论。
- 查看数据格式 准备数据
- 构建模型
- 训练模型
- 评估模型
from tensorflow import keras import matplotlib.pyplot as plt
imdb = keras.datasets.imdb
(train_data, train_labels), (test_data, test_labels) = imdb.load_data(num_words=10000)
""" 查看数据格式 该数据集是经过预处理的:每个样本都是一个表示影评中词汇的整数数组。 每个标签都是一个值为 0 或 1 的整数值,其中 0 代表消极评论,1 代表积极评论。 """ print("Training entries: {}, labels: {}".format(len(train_data), len(train_labels)))
print(train_data[0])
print(len(train_data[0]), len(train_data[1]), len(train_data[2]))
word_index = imdb.get_word_index()
word_index = {k: (v + 3) for k, v in word_index.items()} word_index["<PAD>"] = 0 word_index["<START>"] = 1 word_index["<UNK>"] = 2 word_index["<UNUSED>"] = 3
reverse_word_index = dict([(value, key) for (key, value) in word_index.items()])
def decode_review(text): return ' '.join([reverse_word_index.get(i, '?') for i in text])
print(decode_review(train_data[0]))
|
准备数据
影评——即整数数组必须在输入神经网络之前转换为张量。这种转换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完成:
将数组转换为表示单词出现与否的由 0 和 1 组成的向量,类似于 one-hot 编码。例如,序列[3, 5]将转换为一个 10,000 维的向量,
该向量除了索引为 3 和 5 的位置是 1 以外,其他都为 0。然后,将其作为网络的首层——一个可以处理浮点型向量数据的稠密层。
不过,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的内存,需要一个大小为 num_words * num_reviews 的矩阵。
或者,可以填充数组来保证输入数据具有相同的长度,然后创建一个大小为 max_length * num_reviews 的整型张量。
可以使用能够处理此形状数据的嵌入层作为网络中的第一层。
使用第二种方法
train_data = keras.preprocessing.sequence.pad_sequences(train_data, value=word_index['<PAD>'], padding='post', maxlen=256)
test_data = keras.preprocessing.sequence.pad_sequences(test_data, value=word_index['<PAD>'], padding='post', maxlen=256)
print(len(train_data[0]), len(train_data[1]), len(train_data[2]))
print(train_data[0])
|
构建模型
层按顺序堆叠以构建分类器:
- 第一层是嵌入(Embedding)层。该层采用整数编码的词汇表,并查找每个词索引的嵌入向量(embedding vector)。这些向量是通过模型训练学习到的。 向量向输出数组增加了一个维度。得到的维度为:(batch, sequence, embedding)。
- 接下来,GlobalAveragePooling1D 将通过对序列维度求平均值来为每个样本返回一个定长输出向量。这允许模型以尽可能最简单的方式处理变长输入。
- 该定长输出向量通过一个有 16 个隐层单元的全连接(Dense)层传输。
- 最后一层与单个输出结点密集连接。使用 Sigmoid 激活函数,其函数值为介于 0 与 1 之间的浮点数,表示概率或置信度。
""" 构建模型
"""
vocab_size = 10000
model = keras.Sequential() model.add(keras.layers.Embedding(vocab_size, 16)) model.add(keras.layers.GlobalAveragePooling1D()) model.add(keras.layers.Dense(16, activation='relu')) model.add(keras.layers.Dense(1, activation='sigmoid'))
model.summary() """ 隐层单元 上述模型在输入输出之间有两个中间层或“隐藏层”。输出(单元,结点或神经元)的数量即为层表示空间的维度。换句话说,是学习内部表示时网络所允许的自由度。
如果模型具有更多的隐层单元(更高维度的表示空间)和/或更多层,则可以学习到更复杂的表示。 但是,这会使网络的计算成本更高,并且可能导致学习到不需要的模式——一些能够在训练数据上而不是测试数据上改善性能的模式。 这被称为过拟合(overfitting) """
model.compile(optimizer='adam', loss='binary_crossentropy', metrics=['accuracy'])
x_val = train_data[0:10000] partial_x_train = train_data[10000:]
y_val = train_labels[0:10000] partial_y_train = train_labels[10000:]
|
训练模型
以512个样本的mini-batch大小迭代40个epoch来训练模型。
这是指对 x_train 和 y_train 张量中所有样本的的 40 次迭代。在训练过程中,监测来自验证集的 10,000 个样本上的损失值(loss)和准确率(accuracy)
- verbose:日志显示
- verbose = 0 为不在标准输出流输出日志信息
- verbose = 1 为输出进度条记录
- verbose = 2 为每个epoch输出一行记录
- 注意: 默认为 1
history = model.fit(partial_x_train, partial_y_train, epochs=40, batch_size=512, validation_data=(x_val,y_val), verbose=1)
|
评估模型
点代表训练损失值(loss)与准确率(accuracy),实线代表验证损失值(loss)与准确率(accuracy)
训练损失值随每一个 epoch 下降而训练准确率(accuracy)随每一个 epoch 上升.
验证过程的损失值(loss)与准确率(accuracy)的情况并非如此,在20个epoch后达到峰值趋于平缓。
这是过拟合的一个实例:模型在训练数据上的表现比在以前从未见过的数据上的表现要更好。
在此之后,模型过度优化并学习特定于训练数据的表示,而不能够泛化到测试数据。
对于这种特殊情况,可以通过在 20 个左右的 epoch 后停止训练来避免过拟合。
results = model.evaluate(test_data, test_labels, verbose=2) print(results)
history_dict = history.history history_dict.keys()
acc = history_dict['accuracy'] val_acc = history_dict['val_accuracy'] loss = history_dict['loss'] val_loss = history_dict['val_loss']
epochs = range(1, len(acc) + 1)
plt.plot(epochs, loss, 'bo', label='Training loss')
plt.plot(epochs, val_loss, 'b', label= 'Validation loss') plt.title('Training and validation loss') plt.xlabel('Epochs') plt.ylabel('Loss') plt.legend()
plt.show()
plt.clf() plt.plot(epochs, acc, 'bo', label='Training acc') plt.plot(epochs, val_acc, 'b', label='Validation acc') plt.title('Training and validation accuracy') plt.xlabel('Epochs') plt.ylabel('Accuracy') plt.legend()
plt.show()
|